
2023年,湖北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定在優,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為優。全省17個重點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3%。3月28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23年湖北省環境質量。
深入推進長江修復保護、“一水一策”治理風險河湖、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大氣污染聯防聯控……2023年,湖北為提升全省環境質量狀況,推動美麗湖北和美麗中國建設,在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修復、空氣質量改善等方面持續發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高水平保護支撐湖北高質量發展。
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定在優
2023年,省生態環境廳對全省124條主要河流的275個監測斷面、24個湖泊(29個水域)、22座水庫進行了監測,總體水質為優。其中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為優,20個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長江支流總體水質為優,淦水、柏臨河、東荊河等11條支流的11個斷面水質有所好轉。
據了解,2023年,為深入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湖北細化了99項工作措施及配套政策,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印發《湖北省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三年實施方案》;謀劃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提質增效行動,推動長江生態環境治理和鞏固提升。2023年,累計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0742個,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在Ⅱ類,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
省環境廳介紹,2023年以來,湖北統籌“三水”共治,聚焦風險河湖實施“一水一策”,加快推進府澴河、四湖流域、梁子湖和斧頭湖、倒水和灄水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推動長江干流、漢江干流部分河段、府澴河、梁子湖等19個流域建立跨市流域聯防聯治機制。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3.1%,其中孝感市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95.7%,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潛江市克服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影響,實現省控國控斷面優良率雙100%。
“2023年,我們在4條河流、3個湖泊的監督治理基礎上擴面至9條河流、8個湖泊,開展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同時持續推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覆蓋。在雨雪異常時期,加密沿線巡查,通過在涵閘、重要支流、排污口入主河道下游50米處布點采測等方式鎖定異常點位,對癥下藥應對處置。在環境容量較小時期,對府澴河沿線污水處理廠重點污染物因子實行提標管控,保障水質穩定。”孝感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艾俊介紹。
空氣質量狀況同比好轉
2023年,湖北17個重點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3%,與2022年相比上升0.4個百分點。其中十堰市、咸寧市、恩施州、神農架林區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全省17個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3個城市依次是神農架林區、恩施州、十堰市。
據介紹,2023年,湖北省發生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13次,17個重點城市累計重污染天數為120天。細顆粒物(PM2.5)污染仍是導致湖北重污染天氣的首要污染物,重污染天氣全部發生在冬季。
2024年1至2月,全省17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4.5%,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5%,PM10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6.4%,臭氧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7%。全省17個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累計為17天,同比減少58天。
為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2023年,湖北積極推進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重點治理項目5525個。加強秸稈禁燒工作巡查,監測發現秸稈露天焚燒火點同比下降12.9%。同時牽頭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完善武漢都市圈、“襄荊荊宜”區域聯動應對機制。對重點行業進行績效分級,全省累計創建B(含B-)級及以上和引領性企業132家,其中A級11家。
2023年,襄陽市PM2.5濃度為4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45%;優良天數比率74.5%,同比上升4.4個百分點,成為全省唯一一個兩項同比改善的國考城市。襄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祖慶說:“為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襄陽市抓好重污染天氣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大標志性工作,建立‘襄陽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指揮部’,全年巡查交辦整改涉氣問題1700余個。制定了100項攻堅措施,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用地結構。同步實施工業減排、移動源減排、揚塵管控、秸稈禁燒等。”
力爭2025年建成高水平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湖北省生態環境監測在污染防治攻堅、長江大保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監測、公開、排名、預警,倒逼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2023年,生態環境廳確定了進一步織密全省水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的具體措施,提出了省以下地表水監測斷面設置和數據共享等基本原則,指導地方設置重點市控斷面342個。通過地方上報市控斷面數據,結合國控、省控數據,對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及時進行跟蹤研判。
據介紹,在大氣監測方面,湖北組織各地開展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監測站點建設與聯網,目前已建成甲烷非甲烷總烴站點14個,細顆粒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協同監測站點13個,各類交通污染監測站點26個,工業園區站點21個,實現與國家聯網,基本完成國家下達建設任務。
“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力爭到2025年,建成水陸統籌、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高水平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監測全覆蓋,為堅決守住流域安全底線,支撐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堅強保障。”省生態環境廳監測處處長劉愛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