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湖北各地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秋收,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襄陽宜城56萬畝水稻已經大面積成熟,預計總產35萬噸。今年,通過推廣機械化插秧,宜城的水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一萬畝,總產量同比增長9千噸。
襄陽宜城市劉猴鎮楊李村村民楊西法:“產量略有增產,每畝預計產量在1800斤以上。”
襄陽宜城市農業農村局農藝師吳運明:“在高溫干旱天氣期間,通過蓄水、引水、提水、疏通渠道等措施有力保障了水稻灌溉用水,同時開展了病蟲防治和葉面噴肥戰勝了高溫干旱天氣。”
近年來,湖北有監利、沙洋、公安等31個縣市開展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通過探索推廣“中稻-小麥”、“中稻-油菜”等“九大噸糧”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生產高產穩產、節本增效。在宜昌當陽,53萬畝中稻陸續成熟,畝產達1200斤到1300斤,而就在幾個月前,這里還是麥田。
宜昌當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孝平:“我們的噸糧田是采取一季小麥一季水稻的種植方式,小麥畝產可以達到1000斤,水稻畝產可以達到1300斤,這樣水稻小麥模式產量就達到了2000多斤。”
收割機轟鳴,奏響田間豐收交響曲。提高機收質效,荊州開展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推廣經驗做法,促進農機手操作規范,降低機收損失率,確保顆粒歸倉。
荊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機化管理科科長王平權:“全市中稻面積在500多萬畝,如果通過機收減損,降低1至2個百分點水稻就相當于增產(相當于)增加種植面積幾十萬畝以上。”
各地蝦蟹水產也陸續豐收上市,在枝江曹店村去年剛投產的30畝淡水養殖基地,南美白對蝦迎來豐收。今年,基地請到養殖專家指導,通過中藥給蝦防暑降溫,確保度過高溫季節,每畝產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宜昌坤鵬水產養殖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彭鵬:“今年我們產量應該能做到每畝800到1000斤,每畝的產值可以做到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