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武漢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科技創新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武漢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科技創新組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武漢都市圈在科技創新協同方面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方案》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武漢都市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漢、加速在都市圈,頭部在武漢、配套在都市圈,鏈主在武漢、鏈條在都市圈”的科技創新和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優勢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創新活力全面提升。
專家認為,《方案》將有效破除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武漢都市圈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進一步推進都市圈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有利于九市科技同興。
■ 共建科技創新平臺
積極爭取獲批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科學問題,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立足武漢都市圈科技創新資源稟賦,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揮東湖科學城創新極核的輻射引領作用,帶動都市圈創新要素高度集聚,研發投入強度、創新策源能力走在全國前列。
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快建設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優化提升、高端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推動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武漢光源項目啟動建設。統籌謀劃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農業微生物、武漢光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沼山時空精密測量原子干涉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預制。積極引進北京大學激光驅動多束流等設施來漢落地。
建設高水平實驗室。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室一策”有序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積極爭取獲批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7家湖北實驗室實體化運行,有組織地開展科研活動,涌現一批高水平標志性科技成果。
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智能設計與數控、數字建造等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研發自主可控、國際領先的工業基礎軟硬件,組建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中部分中心,為武漢都市圈打造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條創新產業帶提供有力支撐。
共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新材料、納米與量子等領域,培育一批機制體制靈活、市場適應能力強、跨區域合作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加快發展,積極融入都市圈。提升武漢光電工研院、黃石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華科大鄂州工研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能級,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高效轉化。
■ 協同開展技術攻關
建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技術集群
充分發揮武漢創新資源密集優勢,以解決技術難題為導向,九市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都市圈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深度融合,提升都市圈技術創新能力。
聚焦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等都市圈優勢產業和重點領域,定期征集八市技術需求,組織在漢高校院所專家團隊赴八市開展對接,推動八市與武漢地區高校院所簽訂市校合作協議,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關鍵標準,解決一批產業核心難題,推動建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技術集群。
建立跨區域、多模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武漢地區高校院所與八市創新主體共同組織實施科技研發項目。
■ 共同培育創新主體
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
堅持精準聚焦、協同布局、錯位發展,推動跨城市跨園區產業協作與協同創新,引導在漢科技服務機構加強品牌共享和服務模式輸出,打造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條創新產業帶,探索完善總部研發和重大項目在武漢、生產轉化和產業配套在周邊的協調發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
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圍繞打造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條創新產業帶,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推動光電技術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發展,強化光通信、激光優勢領域領跑地位,加快布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戰略領域,提升智能終端、物聯網、空天信息等新興領域,著力打造“光芯屏端網”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聚焦生命健康科技前沿,順應生物技術與光電、智能技術融合創新趨勢,加快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等領域,推進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等領域應用創新,加速大健康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國際一流的大健康產業。加快突破前沿理論與核心算法,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完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優化提升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數字建造等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產業。
探索“離岸創新”“協同創新”“科創飛地”等合作機制,加快推進離岸科創中心建設。持續支持黃石、黃岡、咸寧等地離岸科創園建設,將其納入武漢眾創孵化管理體系,引導武漢地區高校、院所等創新資源導入園區,科技企業、創業團隊等創新主體入駐園區。支持在漢科技服務機構開展跨區域創業孵化服務,推動建設黃石科技城、黃石光谷東科創島、鄂州葛店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鄂州葛店大健康產業園、孝感臨空區新能源科技園區、湖北(孝感)鹽產業技術研究院、黃岡科技新城、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中國光谷(咸寧)光電子信息產業園、仙桃新材料產業園、光谷天門科技城、潛江光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園區。
■ 開放共享創新資源
推進多種創新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
有效破除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武漢都市圈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進一步推進都市圈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
發揮武漢市科技服務業開放服務功能。推動都市圈企業入駐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發布技術需求、尋求合作伙伴。定期更新《武漢市創新地圖》,圍繞八市產業需求,定期推送《武漢市創新街區(園區、樓宇)建設規劃(2022-2025)》及武漢市各區規劃等信息,為八市各類創新主體精準匹配武漢創新資源。完善武漢都市圈科普工作協同,推動科普場館聯動,開展跨區域科普活動,推動科普人才交流互通,共享科普資源。
創新都市圈招才、引才、育才、用才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共同引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培育一批優秀青年人才,壯大一批高水平專業技能人才隊伍,探索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建立人才流動機制。
■ 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氛圍
共同打造都市圈創新創業品牌活動,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氛圍。
聯合承辦全國、全省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等各類賽事、論壇、路演等活動,共同舉辦都市圈項目路演對接活動、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創新創業大賽和學術論壇等。
聯合組織都市圈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相關機構與人員參加深圳高交會、北京科博會等國內科技會展活動。組織都市圈創新主體參加武漢光博會、橋博會、華創會和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等大型展會。
■ 專家:有利于都市圈科技同興
湖北省武漢都市圈研究會會長、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春洋認為,武漢科技資源豐富,周邊八市也有較多的創新資源,《方案》的出臺,可以推動九市共同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平臺,協同謀劃攻克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武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同時,通過引導在漢科技服務機構開展品牌共享和服務模式輸出,打造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條創新產業帶,探索完善總部研發和重大項目在武漢、生產轉化和產業配套在周邊的協調發展模式,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
李春洋表示,《方案》的出臺將有效破除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武漢都市圈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進一步推進都市圈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也有助于推動九市同步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