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頭條新聞
湖北審計報告:多個政府投資項目存在這些問題
2023-08-07 10:51:24   來源:湖北省審計廳

——2023年7月25日在湖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

湖北省審計廳廳長 陳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2022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請予審議。

根據審計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省審計廳依法審計了2022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2022年,面對多重超預期因素的嚴重沖擊,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嚴格執行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有關決議,全省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民生底線兜牢兜實,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邁穩第一步。

——財政運行總體平穩。2022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281億元,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影響,可比增長8.5%;稅收占比達到76.7%;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8624億元,同比增長8.7%。

——財政政策效能提升。全年退稅減稅降費1192億元,讓利于企、助企紓困;發行新增政府專項債券1848億元,爭取中央經建資金475億元,統籌省級預算內基建資金等193億元,支持黃黃高鐵、花湖機場等省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有效投資超過1萬億元;安排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15億元,帶動設備投資144億元,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籌措資金38億元支持提振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籌集財政銜接資金239.8億元,保障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統籌資金27.8億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民生投入持續加大。始終把保障民生放在首位,民生支出占比持續保持在75%以上。籌集城鄉居民醫保補助資金218億元,支持健康湖北建設;籌集就業補助資金40億元落實穩就業政策,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8.8億元、穩定崗位422萬個;統籌113億元社會救助資金,保障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政策落實;安排96.6億元補助經費,支持城鄉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爭取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25億元,支持2.96萬套城市棚戶區改造。

——財政改革不斷深化。穩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出臺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不斷強化績效評審管理,完善涵蓋目標、監控、評價、應用的全過程績效管理鏈條,推動107個省直部門發布預算績效管理核心指標體系和標準;持續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不斷優化系統性能,財政管理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推進整改效果明顯。持續深化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督辦、部門聯動、監察跟進的整改工作機制。相關地區、部門和單位認真落實整改責任,細化整改措施,逐項對賬銷號,“治已病、防未病”效果更加明顯。截至目前,上年度審計發現問題已整改590.47億元,整改率97.6%;制定完善制度525項,追責問責738人。

一、省級預算執行及財政管理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省級預算和省直部門預算執行以及市縣財政管理方面的情況。

(一)省級預算執行審計情況。

2022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21.2億元,支出7221.2億元;省級政府性基金收入2413.2億元,支出2413.2億元;省級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9.8億元,支出19.8億元;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043.1億元,支出2153.4億元,當年缺口110.3億元,滾存結余1210.1億元。

省財政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精心組織預算執行工作,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障重點支出需要,深化財政管理改革,預算執行總體情況較好,但審計也發現一些問題:

1.預算編制不夠完整。8.98億元中央財政提前下達的轉移支付資金、10.24億元部門上年結余結轉資金未編入年初預算。3個代編項目12.3億元資金未納入部門預算。

2.收入管理不夠規范。3.95億元非稅收入、3541.36萬元體彩公益金利息、福彩公益金等收入未及時繳庫。

3.部分預算資金分配下達不及時。28項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未在下達后30日內分配。35項省級轉移支付資金未在省人大批準預算后的60日內下達市縣。6項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未按規定提前下達。10項省級財政代編預算資金未在當年6月30日前分解下達。

4.部分項目預算執行率低。8個項目2021年預算安排4035.65萬元,當年執行1117.9萬元,執行率為27.7%;2022年繼續安排項目預算7909.78萬元,當年執行1372.75萬元,執行率為17.36%。2022年對13個項目安排預算9.6億元,當年執行1.54億元,執行率為16%,其中:2個項目的投資專項計劃下達與項目進度不匹配,由于概算調整,當年項目未開工建設或進展緩慢,造成1.78億元資金閑置;11個項目因前期準備不充分,當年安排項目預算7.62億元,執行1.34億元,6.28億元資金未使用。

5.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績效有待提升。由于省屬國有企業上交國有資本經營收益較晚,8.64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直至2022年12月底才分配到具體項目。

(二)省直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20個部門及所屬54家單位2022年收到的財政預算撥款94億元,延伸審計了部分專項資金分配使用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預算編制不夠完整準確。上年結轉結余資金1.67億元、可預見性支出466.54萬元未編入年初預算。多編或重復編列項目預算5.89億元,在項目支出中編列基本支出2637.93萬元,為所屬單位代編預算293.28萬元。1.48億元支出預算未細化到具體對象和內容。

2.預算執行不夠嚴格。罰沒款、租金等非稅收入未及時上繳財政4295.62萬元。無預算、超預算列支空調購置、外包服務等費用2978.98萬元。將項目資金用于其他項目或基本支出6010.34萬元。提前支付工程款、燃油費等2814.39萬元。

3.專項資金分配和績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抽查發現,3個項目2.12億元專項資金分配、撥付不及時,3個專項資金分配依據不充分、標準不統一,相關部門所屬27家單位將項目資金296.95萬元用于人員和公用支出。20個項目績效指標編制不完整、不細化、未量化。44個項目當年未啟動或實施遲緩,目標任務未完成。

4.財務管理不夠規范。超范圍列支人員經費122.7萬元。往來款長期未清理,其中1.02億元借款未及時清收,1650.15萬元未及時清退。

(三)市縣財政管理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20個市縣的財政存量、暫付款以及出借資金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部分財政存量資金未及時盤活。14個市縣行政事業性收費、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等24.67億元滯留在非稅收入專戶,未及時繳庫。10個市縣超過兩年未使用的結存資金26.31億元未按要求收回并轉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個市縣將財政資金撥入專戶或代管資金賬戶,2.28億元結存未用。

2.財政暫付款待清理。20個市縣至2022年底暫付款余額達260.55億元,比上年增加13.86億元,有的用于無預算、超預算支出。

3.部分出借財政資金逾期未收回。5個市縣違規向32家企業(單位)出借財政資金,有2.35億元逾期未收回。11個市縣2020年以前出借的財政資金尚有40.35億元未清收到位。

二、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和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政府性融資擔保政策落實情況、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及扶持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政府投資項目及國外貸援款項目實施情況。

(一)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實審計調查情況。

對14個縣2022年1至9月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實情況開展了審計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

1.部分轉移支付和專項債券資金撥付使用不及時,影響穩增長財政政策效果。10個縣2022年度專項轉移支付支出進度低于30%。4個縣10.09億元專項債券資金未按要求及時撥付,影響有效投資目標實現。

2.支持中小微企業金融擔保和政府采購政策落實不夠到位。金融擔保政策方面,2個縣近兩年沒有開展融資擔保業務,3個縣沒有對符合條件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行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融資擔保支持。政府采購政策方面,10個縣有596個適宜中小微企業實施的采購項目,未按政策要求面向中小微企業采購,涉及金額7.3億元;6個縣實施的200萬以上貨物服務采購和400萬以上工程采購,沒有達到向中小微企業預留30%至40%份額的規定比例。

3.穩崗、就業補助和減免房租政策執行不夠精準。8個縣少發289戶企業穩崗補助133.01萬元,多發23戶企業穩崗補助36.57萬元。3個縣少發15917名駕駛員就業培訓補貼604.45萬元。10個縣應減免未減免1182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房屋租金1126.93萬元。

此外,審計還發現5個縣17家單位以招標資料費、綠化補償費等名義向企業收費182.77萬元。

(二)政府性融資擔保政策落實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16家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2020至2022年惠企政策落實、風險防控和政府支持擔保業務發展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惠企擔保相關政策落實不夠到位。14家擔保公司業務增長動力不足,擔保業務規模未達到不低于凈資產5倍的目標要求,不能充分滿足企業融資擔保需求。3家擔保公司對單戶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未執行1%的優惠費率要求,多收擔保費952.06萬元。10家擔保合作銀行未嚴格執行貸款利率較基準利率(4.35%)上浮不超過10%的規定,最高利率達11%。

2.部分擔保公司風險防控不夠嚴格。9家擔保公司保前調查不充分、審核流于形式、保后監管不到位等,導致代償2.74億元。4家擔保公司為失信或信用不良企業等不符合條件對象提供擔保,800.54萬元資金面臨損失風險。7家擔保公司違規向企業出借資金或對外投資,3.65億元資金面臨損失風險。

3.市縣政府對擔保公司支持力度不夠。部分市縣政府對擔保公司“四補”機制未落實到位,造成7家擔保公司流動性下降,擔保能力不足。3家擔保公司的16.11億元歷史代償未得到有效化解,影響資金流動,制約了新擔保業務開展。4個縣推動新型“政銀擔”普及力度不夠,擔保公司新型“政銀擔”業務未達到較上年增長20%的政策要求。

(三)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14個縣2020至2022年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項目庫建設管理不合規。7個縣2357個儲備項目未開展入庫前規劃論證工作,部分入庫項目無實際建設內容。5個縣將汽配產業園擴容、機場電力線路遷改等19個與鄉村振興銜接無關的項目納入項目庫管理,并安排使用銜接資金6541.98萬元。

2.資金統籌管理不規范。4個縣統籌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未達到50%以上的要求。5個縣部分項目進展緩慢、資金撥付不及時,1.14億元資金閑置一年以上。4個縣將有指定用途的城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專項資金納入銜接資金統籌管理,虛增統籌規模10.1億元。

3.項目運營管護不到位。9個縣價值7.54億元資產未及時登記入賬,資產管理粗放。8個縣17個項目前期論證不充分、后續管護不到位,建成后閑置或無法投入使用,涉及資產價值1184.42萬元。10個縣78個項目經營主體未按協議約定兌付村集體投資收益1082.43萬元、未支付農戶土地流轉費及工資等311.73萬元,部分村集體未及時收回投資項目資本金4060萬元。

(四)扶持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20個市縣2020至2022年扶持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資金申報把關不嚴,撥付使用不規范。一些企業通過虛假申報、重復申報、多頭申報等方式套取補助資金3866.92萬元。部分市縣撥付、使用補助資金不規范1.7億元,滯撥欠撥補助資金4591.05萬元。

2.部分項目資金未發揮效益。8個市縣未有效督促企業完成項目建設及驗收使用,18家企業獲取4614.5萬元補助資金后,項目未實施或建設進度緩慢,效益未達預期。16家企業獲得260萬元補助后,違背履約承諾遷出屬地。

(五)政府投資項目及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省本級6個政府投資項目、14個國外貸援款項目,并抽查了20個市縣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管理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基建程序和招投標管理不規范。191個項目存在重復立項、未辦理施工許可等手續即開工建設等問題,涉及金額12.93億元。138個項目存在未經招標直接指定施工單位、先開工建設后補辦招標手續、中標單位提供資料不實等問題,涉及金額23.03億元。16個項目圍標串標,涉及金額8.85億元。33個項目招標文件中設置限制性條款排斥潛在投標人、中標人不符合條件未廢標等,涉及金額48.72億元。14個項目評委履職不到位、評標委員會組建不合規等,涉及金額12.62億元。

2.項目建設管理不嚴格。8個項目超概算4.72億元。65個項目被違規轉分包,涉及金額23.56億元。12個項目存在施工單位借用資質承接工程的問題,涉及金額27.52億元。37個項目未按設計標準施工,涉及金額8031.02萬元。47個項目建設緩慢,涉及金額6.07億元;15個項目建成后閑置未投入使用,涉及金額14.17億元;78個項目未及時辦理竣工決算,涉及金額48.84億元。

3.資金管理使用不合規。15個項目8.16億元資金被用于其他項目支出、經常性支出等。12個項目無依據支付房屋、苗木補償款等1.15億元,重復支付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費5153.05萬元。45個項目虛報工程量或重復計量,多計多結工程款6747.21萬元,不實工程量沖抵預付款等7034.36萬元。18個項目提前支付工程款3.56億元。

三、民生領域政策執行和資金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就業、教育、衛生、農業等四項政策執行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

(一)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省本級及46個市縣2021至2022年9月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分配管理使用及相關政策落實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促進就業政策落實不到位。12家企業及培訓機構虛報培訓人數或課時,套取補貼108.56萬元;315家企業應享未享穩崗返還補貼100.8萬元;28家人力資源服務代理機構截留穩崗返還、以工代訓補貼211.77萬元;79家企業虛報、重復申報以工代訓補貼52.17萬元。部分市縣超范圍發放補貼337.94萬元。

2.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管理使用不規范。65家單位(個人)通過偽造勞動合同、虛構勞動關系等方式,騙取補助資金179.53萬元。19家單位擠占就業補助資金972.14萬元,用于彌補單位行政經費不足及辦公樓維修等支出。部分市縣超范圍或超標準發放2051.92萬元,另有1393.24萬元就業補助資金閑置一年以上。

(二)義務教育政策落實和資金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12個市縣的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政策執行、“雙減”政策落實和義務教育經費管理使用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政策執行不到位。7個縣10所民辦學校引入174名公辦在編教師,占用公辦教學資源辦學。6個縣13所學校超計劃、跨區域招生1069人。3個縣3所學校開設學前班或通過考試選拔招收學生339人。4個縣9所學校未按規定設置和使用收費備案賬戶,收取的學費、雜費等脫離監管。

2.“雙減”政策未有效落實。12個縣部分學校未減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課后服務費、地方財政未對學校減免部分予以保障,涉及金額685.56萬元。6個縣教育部門對學校監管不力,266所學校未提供課后服務、違規組織學生考試。11個市縣主管部門違規審批27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055家培訓機構未及時辦理審批手續。

3.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2個縣86所學校選購省定目錄外教材向學生收費998.73萬元,免費政策未落實到位。10個縣教育主管部門及部分學校超范圍使用義務教育資金1.11億元,用于發放臨聘教師工資、償還債務、支付項目建設款等。4個縣25所學校將學生繳納的伙食費893.86萬元,用于支付教職工值班津貼、餐補以及學校維修費等支出。2個縣4所學校未及時向學生清退食堂年底結余資金108.63萬元。

(三)省屬高校和醫院財政財務收支管理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8所省屬高校和2家醫院財政財務收支管理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收費及獎助學金等政策落實不到位。7家單位超范圍、超標準收費5621.74萬元。4所高校違反教育部關于高校食堂免收管理費的規定,收取食堂承包商管理費等5779.61萬元,變相增加學生負擔。7所高校少計提獎學金、助學金7266.26萬元,擠占獎學金、助學金481.38萬元用于學校日常公用支出。2所高校1.26億元聯合辦學管理費逾期未收回。2所高校應減免未減免市場主體租金86.88萬元。

2.財政財務管理存在漏洞。6所高校收取的土地征收補償款、租金、利息等2.75億元未及時上繳財政專戶。4所高校為校辦企業或個人列支公用經費、物業費等105.48萬元,超標準列支培訓費等5.76萬元。3所高校將工程設計費、預收教材費等162.2萬元轉入個人賬戶存放或購買理財,坐收坐支學費等收入208.44萬元。

3.基建和采購項目管理不嚴格。6家單位28個項目未按規定辦理施工前期審批手續,涉及金額1.22億元。4家單位5個項目圍標串標、借用其他企業資質中標,涉及金額6916.43萬元。4所高校17個建設項目違法轉分包,涉及金額3.82億元,其中4個項目由于偷工減料、驗收不到位等引發墻面、屋頂滲水等質量問題,1個項目違法轉包給無資質的個人造成安全事故。2所高校4個項目提前或無依據支付工程款802.26萬元。3所高校8個項目多計多結工程款122.23萬元。

(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17個縣2019至2021年惠農政策執行、保險機構承保及賠付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農業保險配套制度機制不健全,惠農政策執行不到位。11個縣未健全農業保險工作協調、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或未出臺農業保險管理制度。4個縣統計“兩屬兩戶”農房數據不準確,造成4762戶未享受農房保險。11個縣“擴面、增品、提標”政策落實不到位,未開展或遲于規定時間開展油菜、小麥等政策性險種。

2.職能部門監管缺失,保險機構虛假承保。由于縣農保監管機制不夠完善,農業、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清、監督管理缺位,保險公司審核不嚴、現場查勘不到位等原因,17個縣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種養殖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虛增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投保面積125.72萬畝,虛增能繁母豬及育肥豬投保數量4.83萬頭,虛增“兩屬兩戶”農房投保數4.76萬戶次,7家保險機構違規獲取財政補貼資金1812.07萬元。

3.保險機構惜賠拖賠、條款設置不合理。6家保險機構在16個縣辦理農保理賠業務過程中,未及時支付理賠資金2.34億元、少支付理賠資金23.03萬元。4家保險機構在5個縣設置的保險條款不合理,保險期未覆蓋農作物生長全過程,違規設置絕對免賠率、少賠付農戶100.22萬元。

此外,審計還發現5個縣33家單位向保險機構攤派費用266萬元,252.31萬元公益林理賠款等與公用經費混支混用。

四、國有資產審計情況

按照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的決定》,重點關注了企業、行政事業和自然資源資產等3類國有資產管理使用情況。

(一)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7家省屬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投融資風險管控、資產管理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對外投資風險管控不力。2家企業6個投資項目可研、盡調不充分,評估公司虛假評估,導致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價格,造成資金損失4972.63萬元。5家企業8個投資項目合同條款不公允或投后管理不到位,導致3.58億元或有損失。

2.處置、出租國有資產不規范。2家企業未經資產評估和產權交易平臺掛牌轉讓商業用地,未經評估出租房屋或招租高速公路服務區項目等,涉及金額2.86億元。1家企業所屬5家子公司土地轉讓款等處置收益收繳不到位,涉及資金134.3億元。

3.企業內控管理不嚴格。3家企業向所屬控股(參股)公司或民營企業違規出借資金,2.65億元本息逾期未收回。5家企業違規核銷內部員工、股東、公職人員貸款、未盡職追償不良貸款本息等,涉及金額42.33億元。2家企業在大宗物資交易和銷售中管控不嚴,4.18億元資金逾期未收回。

(二)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審計情況。

重點審計了20個省直部門、8所高校和2家醫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使用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1.資產底數不清,賬實不符、權屬不清。5個部門單位原值74.24萬元設備、24輛公車和57處(套)8.79萬平方米土地房屋未入賬,5輛公車和11處(套)9620.68平方米房屋未按評估價值入賬。11個部門單位未對已處置的10輛公車、303處(套)27.04萬平方米土地房產和原值1273.38萬元已報廢辦公設備等進行核銷。13個部門單位600處(套)383.29萬平方米房產未辦理產權證。

2.資產管理不嚴格,購置、處置、出租和對外投資程序不規范。個別單位超標準購置價值67.47萬元辦公設備。5個部門1712臺(套)電腦等資產處置未進行資產評估或技術鑒定,達到報廢年限無法使用的39輛公車未按規定辦理報廢手續。6個部門單位未經公開招投標直接出租門面、房屋等收取租金277.01萬元,402.57平方米辦公用房對外出租未履行審批手續,3處1071.78平方米房產被企業無償占用。1所高校引進民營資本組建合資企業時未經盡職調查和可研審批,1788.57萬元投資項目存在損失風險。

3.資產長期閑置浪費。2所高校價值278.18萬元科研設備和10輛校園擺渡車、1家醫院價值6288.26萬元受捐贈的醫用設備和2輛救護車等長期擱置未投入使用。10個部門單位的258處(套)24.45萬平方米房產長期閑置,最長達10年以上。6個部門價值6012.82萬元辦公、數據存儲等新購設備未投入使用。

(三)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情況。

對20個市縣51名主要黨政領導干部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

1.資源開發利用監管不夠嚴格。17個市縣10.43萬畝土地批而未供、5.42萬畝建設用地閑置未用。16個市縣非法占用土地、林地5738.65畝,用于建房、修路等。4個開發區超核準面積擴區4.74萬畝。7家企業(個人)未經批準或無證采礦。7個市縣464個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未編制或未經審批即開工建設。

2.污染防治不夠有力。1個縣21家單位、3家煤礦生產生活污水和超標廢水直排附近水體。2個縣62家磚廠、砂廠、混凝土攪拌站等未采取有效覆蓋措施,露天堆放礦渣、物料等,造成粉塵污染。8個市縣173個項目未經環評即開工建設,4個市縣1612家企業未取得排污(水)許可(登記)擅自排污,5個市縣50家企業環保設施未驗收即投入運營。13個市縣111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偏大或管網建設運維不到位,造成污水收集不足,部分處理能力閑置;3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未采取防滲、防雨等有效處理措施,存在二次污染隱患。

3.河湖長制落實不夠到位。8個市縣河湖和水利工程確權工作未完成,管理邊界和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3個市縣215座水電站生態泄放流量低于核定目標值、監測數據不完整。5個市縣39家單位無證取水或超核定量取水。9個市縣95條河湖(斷面)水質下降,有的未達到階段性目標。11個鄉鎮飲用水源地、17家鄉鎮水廠和386條河流未開展水質監測,710條河湖(庫)未設定水質保護目標。3個市縣未按要求建成城市應急備用水源。

4.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效果欠佳。2個市15個建設項目臨時占用林地到期未復綠。9個市縣432座礦山未按要求進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造成礦產資源毀損和礦山生態環境破壞。3個市縣未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小微水體省定治理目標任務。7個市縣20個環境治理類項目進展緩慢,4個已完工項目存在未經審批減少工程量、未達到治理目標等問題,治理效果不佳,2.05億元項目資金未發揮預期效益。

此外,審計還發現15個市縣少征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補償費等1.15億元,4個縣擠占森林植被恢復費等786.32萬元,用于公用經費支出等。

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強黨對審計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審計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著力打造經濟監督“特種部隊”,推動形成常態化、動態化審計監督震懾,扎實做好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去年下半年以來,省委書記王蒙徽、省長王忠林等省領導先后56次對審計上報的情況作出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單位和市縣政府認真對待審計發現問題,健全長效機制,堵塞制度漏洞,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省領導批示,根據審計建議,切實強化整改措施,逐條逐項整改銷號,截至目前,已糾正違紀違規問題金額40.58億元,其中上繳財政6.71億元、歸還原渠道0.59億元、下撥滯留資金2.48億元、規范資金管理30.71億元;根據審計建議制定和完善制度121項;對審計發現的各類嚴重違紀違規問題,已向紀委監委移送案件線索69起。

五、審計建議

(一)精準發力,促進重大政策落地見效。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進一步壓緊壓實穩定經濟大盤的政治責任,推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保障財政可持續發展;切實加大金融監管力度,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以控制成本為核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各項助企紓困政策落實落細,充分激發全社會發展活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資金籌集、分配和使用全過程監管,助力推動資金到位、項目落地、改革見效,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夯實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責任,聚焦長江大保護,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二)規范管理,提升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使用效益。強化對財政資金支持項目的跟蹤問效,將項目績效評價結果與調整預算安排、完善制度有機結合;持續加大存量資金盤活力度,減少資金沉淀;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強化底線思維,硬化預算約束,大力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確保財政資金花在刀刃上;突出基層“三保”在財政預算中的優先順序,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堅決兜牢“三保”底線;完善國有資本經營收益與國有企業績效考核掛鉤機制,壓實國有企業上繳利潤責任;推進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壓實資產管理主體責任,嚴格資產管理,及時盤活各類閑置資產,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高效利用;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的保護和利用,補齊污染防治基礎設施短板,加快生態修復治理,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資產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狠抓整改,切實做好審計“下半篇文章”。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完善全面整改、專項整改、重點督辦相結合的審計整改總體格局,層層壓實相關地方部門的整改責任,推動健全審計整改的領導、督促和落實機制,形成整改合力;強化跟蹤督促檢查,堅決查處拒不整改、敷衍整改、虛假整改等問題,推動審計工作“下半篇文章”更加權威高效;進一步深化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同高效的監督體系,推動審計查出重大問題線索一體“查、追、改、治”,促進監督效能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做到整改一個問題、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形成發現問題、整改落實、規范管理、促進改革的工作閉環,切實提升治理效能。省人民政府將認真組織各地各部門開展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工作,并在年底前專題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整改情況。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